“孩子平时老是清嗓子、干咳几声,又不像感冒,怎么回事?”
“这孩子太调皮了,经常做鬼脸、挤眉弄眼,小动作不断。”
孩子出现以上情况,家长要注意,可能是抽动症。
据统计,在近10年来我国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增加了6倍,平均每十个儿童里就有一个抽动障碍患儿。我国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为3%-10%。
什么是抽动障碍?
抽动障碍俗称“抽动症”,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不自主的、反复的、快速的、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(和)发声性抽动的神经发育障碍。我国抽动障碍患儿以5-10岁最多见,10-12岁最严重,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-5倍。
抽动障碍有哪些类型?
类型 |
简单 |
复杂 |
运动 |
短暂、快速的动作:眨眼、点头、耸肩、抬手等 |
缓慢的而看上去有目的的动作:触摸、拍打、蹦跳 |
发声 |
突然发声或噪音:吸鼻子、清嗓子、哼哼、大叫等 |
经常不合情境地说一些词或者句子音节,单词或者短句(闭嘴、停下),“脏话”,喃喃自语(重复自己的话),学舌 |
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障碍?
目前医学界尚未明确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,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提示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、神经生化因素、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。
抽动障碍会对患儿产生什么影响?
抽动障碍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学习、生活和社交活动,有部分患儿可能发生共患病,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、强迫症、睡眠障碍、情绪障碍、品行障碍、攻击行为、自伤行为等,严重者可能影响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,也会增加家庭的紧张感及负担。
家长应该如何看待抽动障碍的孩子?
首先,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状态,并不是孩子故意的。这是一个疾病,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待,我们可以对抽动障碍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。
其次,在生活中留意到孩子的抽动动作,别冲动,放轻松,做到尽量忽视,继续生活和学习。
而且,抽动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。如果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孩子的抽动动作,当做是一个警示信号,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,他的学业、环境、压力等等,反思我们和孩子的互动,有没有什么可以调整的地方。
出现哪些情况需要看医生?
如果孩子动作或者发声的抽动情况太严重了,对孩子的学习、生活、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,建议带孩子到医院专科就诊。
就医前要准备哪些材料?
注意整理孩子的疾病资料,包括既往诊疗经历、孩子的抽动情况、病情变化、抽动对孩子产生的影响,最好携带孩子典型抽动动作的视频,以便医生评估病情。同时家长可以提前列出要咨询的问题、内心的担忧等。
文字:神经内科 周逸能
图片:来源于网络
编辑:公共卫生处
审核:儿神经内科 华颖,公共卫生处